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
一.项目名称: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
二.成果获奖情况: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
三.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王超、王沛芳、钱进、陈娟
四.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
五.成果介绍:
入湖河流是影响湖泊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针对长期以来我国河流纵向“顺直化”、闸坝“阻断化”、边坡“硬质化”等水利工程措施导致净污能力明显下降和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突出问题,以河流水体、滨水带、边坡和纵横向形态为对象,以河流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为主线,构建河流水质强化净化技术系统,研发水质高效净化新设备和新装置,在技术创新性、设备装置新颖性、应用功能综合性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SCI论文78篇。在我国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中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行业科技水平,取得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
一.项目名称:入湖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控与治理理论技术与应用
二.成果获奖情况: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三.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王沛芳、钱进、饶磊、胡斌、陈娟
四.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
五.成果介绍:
以典型浅水湖泊太湖为研究区,进行入湖河流及其小流域水环境问题诊断和不同污染源控制优先级排序,按照“河网水系调控-河岸污染截留-水体强化净化-河道生态修复”的总体指导思想,“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耦合截留净化水体污染物和水环境质量长效改善”的治理理念,提出入湖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关键问题和技术途径,系统研发入湖小流域“直临河浜-支流-干流”水质净化关键技术与整装成套技术,并在太湖地区太滆运河、漕桥河、殷村港等入湖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示范建设。申请PCT国际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学术论文128篇,其中SCI论文86篇。在我国入湖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行业科技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效益。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三)
一.项目名称:湖泊生源物质与新型污染物复合污染作用机制与生物效应
二.成果获奖情况: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
三.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陆光华、刘建超、闫振华、孙琴、王永花
四.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
五.成果介绍:
针对河湖水体生源物质与新型污染物复合污染控制重大需求,创建了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生物监测体系,阐明了水体复合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交互效应机制,发现了典型新型污染物的营养级传递及生物放大效应。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4项,获得授权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67篇。成果为我国水环境保护和新型污染物风险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对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四)
一.项目名称:湖泊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与保护
二.成果获奖情况: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林涛、陶辉、许航、陈卫、刘成
四.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
五.成果介绍:
针对我国湖库水源富营养化问题频发,原水的有机物、藻类和嗅味等突出问题,研究有机物和藻嗅及副产物等多重保障及其协同处理新工艺,开发化学预氧化、生物预处理及化学/生物组合的前处理技术,构建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微生物泄漏控制等新技术;面向我国城镇供水以及面大量广的农村饮用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行业需求,创新膜滤净水效能提升与膜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形成“膜污染微界面理论研究—膜污染控制与系统长效运行技术”的系统性技术体系。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成果在江苏、上海、广东、山东和河北等地20多个供水工程中应用并取得实效,饮用水安全保障得到明显提升,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五)
一.项目名称: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新材料
二.成果获奖情况: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三.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敖燕辉、杨汉培、白雪、郭勇、苗令占
四.主要完成单位:河海大学
五.成果介绍:
针对我国河流湖泊水体新兴污染物污染加重的问题。开发了系列高效的水环境治理新材料,构建适用于新兴污染物高效去除的水环境治理技术,揭示了污染物的去除机理,明确了新材料的环境影响机制。在新材料的理性设计、可控制备、去污机理、环境效应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高被引论文10余篇。相关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具有较好的科学意义,为开发高效的水环境治理技术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方法,并将推动光催化技术在水环境治理和修复领域的发展。